
綠電轉供費用高嗎?3步驟流程告訴你,企業綠色轉型不可不知!
目錄
在淨零碳排趨勢與企業ESG壓力之下,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關注「綠電轉供」這個議題。但大家對綠電轉供費用仍抱有疑問:是否會高於傳統電價?事實上,透過政府推動的再生能源政策與多元購電選項,轉供費用不再高不可攀。如果你也害怕綠電轉供流程繁瑣的話,那就讓本文帶你輕鬆啟動綠能策略吧!
綠電轉供是什麼?3步驟流程說明
綠電轉供,是指發電業者或售電業者自行發電或購買太陽能或風力等綠電,再透過台電的輸配電網路,銷售綠電給有需求的用戶。而這種交易模式,不僅能夠促進能源的多樣化,還能減少單一能源來源所帶來的風險,也可以避免單一需求及供給不匹配的情況發生。透過綠電轉供,企業和家庭能夠更靈活地選擇能源供應,從而降低能源成本。
相較於用電企業自建發電設備,轉供能降低使用綠電的門檻,用電企業無需直接投資建置再生能源設備即可透過轉供方式加速取得綠電。此外,綠電轉供還能鼓勵更多再生能源項目發展,創造相關就業機會。
對於企業端來說,企業透過轉供取得綠電使用認證,亦能提升品牌價值,吸引對環境永續有高度關注的消費者。且對跨國企業來說,採用綠電也能符合歐美市場日趨嚴格的永續供應鏈標準,提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綠電轉供3步驟
➡️STEP1. 洽談綠電購售契約,釐清供電條件:企業用電戶須與具備合法售電資格的「售電業者」進行洽談,確認雙方的合作意向。建議選擇有經驗、透明報價、能提供憑證佐證的售電業者合作,可降低轉供風險。
➡️STEP2. 由售電業者向台電申請轉供作業:完成簽約後,由售電業者負責向台電提出「轉供申請」。台電會依據申請內容確認該用電戶是否符合轉供資格,並安排相關行政作業,將售電業的綠電納入系統供電。
➡️STEP3. 開始用電,取得綠電報表與再生能源憑證:一旦台電完成轉供設定,用電戶即可如常使用電力,無需更動任何配電設施。但與一般用電不同的是,企業每月會從售電業收到「綠電使用報表」,載明每月綠電轉供量。同時,售電業者會依照雙方議定的期間,協助申請再生能源憑證。
綠電轉供、直供一樣嗎?費用高嗎?
綠電轉供與直供,在供電方式與成本結構上存在差異。綠電轉供模式,是透過台電輸配電系統供電,用戶需負擔額外輸配電費,且擁有進入門檻低、方案彈性高的優勢;而綠電直供模式,則是由發電業者建置併聯內線直送綠電,可免除輸配電費用。其傳輸效率較高,但初期投資成本也較高,且容易受地理位置限制,使發電量也跟著受限。
綠電轉供、直供差異比較表
項目 |
綠電轉供 |
綠電直供(自用自發) |
定義 |
由第三方轉供商購買綠電後,透過輸配電網提供給用戶 |
再生能源發電業者直接將發電案場併接內線,不透過台電輸配線路,進而將綠電直接供應給用戶 |
費用風險 |
需經台電電網,會產生額外輸配電費 |
發電業者自建併聯內線,無須額外輸配電費,初期投資較高 |
優點 |
能透過媒合平台找到多種方案,簡單購買綠電,彈性較大,交易彈性較高 |
減少輸配電損耗和平台費用,電力傳輸效率較高,輸送成本也相對便宜 |
缺點 |
需支付輸配電費用和相關服務費,可能存在輸配電損耗 |
適用範圍容易受地理位置限制,需自行建置輸配電線路,初期投資成本較高,通常簽署合約較長,彈性較低 |
綠電轉供技術與創新發展現況
綠電轉供有一個重要的核心關鍵,就是匹配發電與用電量。由於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用電也會隨著各產業、時間、季節等因素有所不同。故如何精確地掌握並管理能源數據,便成為各家能源廠商的發展關鍵之一。
目前綠電轉供可透過智慧電錶取得用電數據,並透過能源互聯網(Internet of Energy, IoE)串聯所有能源節點,以整合儲能將綠電有效在過剩時儲存電力,並在需要時釋放。從而確保綠電供應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雲端平台將分散的再生能源發電設施進行整合和集中管理,形成一座大型虛擬發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 VPP),大幅提升能源整體使用效率。
精準掌握用電與發電!
智慧電網僅能將電力從發電端輸送到用戶端,還能實現資訊的雙向傳輸。這使得電力公司能夠即時監控電網狀態,用戶也能了解自己的用電狀況,這有助於優化電力分配與預防故障。並快速恢復供電,大幅提高對再生能源發電的即時監控和精準調度。
再透過既有的用電數據,並結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人工智慧(AI),可以比過去更深入分析這種非線性的用戶能源消耗模式、精確預測未來能源需求,以精準調控能源的供應量,最大化能源使用效率並降低企業營運成本。
綠電轉供案例分享:助力用電企業,實現淨零轉型!
綠電轉供作為一種靈活的綠電採購來源,已成為企業永續供應鏈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企業使用綠電的契機除了法規強制的義務性需求外,還有為了要達成企業社會責任(CSR)、RE100以及欲成為綠色供應鏈的自願性需求。
英國最大零售商|Tesco(特易購)
以英國最大零售商為例,Tesco(特易購)承諾在2035年前實現營運碳中和的目標,並且要在2050年與供應商實現淨零碳排。該企業在企業責任的驅使下,於2024年與再生能源業者EDF Renewables UK與Padero Solar合作簽署了歷年來最大規模的英國企業太陽能購電協議(PPA),取得Cleve Hill太陽能電站的電力依據合約。
Tesco透過PPA簽署長達15年合約,購買該電站約65%的總發電量,容量為373MW,預估足以供應Tesco旗下144間大型超市全年用電,約佔Tesco 10%的電力需求。預計至2030年,Tesco所簽訂的PPA項目,預計可以提供整個集團36%的電力,此舉顯示企業對於購買綠電降低碳排的重視。
太陽能模組大廠|茂迪
除了用電業者之外,太陽能模組大廠茂迪亦積極參與綠電轉供市場。茂迪自2025年3月宣布與泓德能源子公司旗下子公司-星星電力,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透過綠電轉供機制,將茂迪所發出的綠電媒合至企業用電戶,計劃自2025年下半年起陸續供應。
綠電轉供的核心,在於供需匹配的精準度。星星電力應用AI管理系統提升媒合效率,使平均媒合比例達90%以上,有助於減少餘電並提升綠電資源的利用率。自2024年7月經濟部能源署修訂《電業法》,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者之間的相互交易後,綠電轉供市場加速發展。
星星電力已創下業界最快速的大規模多對多轉供案例,並成功將13座三型電廠所產生的綠電媒合轉供給23家企業用戶,進一步展現綠電供需整合的可行性。(延伸閱讀:關於綠電轉供是什麼?與直供有何差別?實際面臨哪些挑戰,點擊連結完整告訴你!)
綠電轉供可能會面臨哪些挑戰?
隨著政策鬆綁與市場機制逐步完善,未來綠電轉供模式,將成為企業實踐低碳轉型的重要選項之一。而臺灣在轉供過程中當然也面臨一些挑戰,其包括:法規、成本及市場透明度等層面。
👉法規與市場機制
雖然臺灣自2017年就修訂《電業法》開放民間企業參與再生能源的發電與售電,但是一直到2025年的今天,《電業法》仍會隨著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方向以及市場現況滾動修正法規。此外,在這短短不到十年的期間,臺灣電力市場尚未完全自由化,許多業者可能會因擔憂法規變動而望之卻步。
因此,政府應該制定穩定的政策框架,減少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讓市場參與者更有信心進行投資。當然,也可以制定相關補貼政策或宣導,促進綠電轉供的發展,如:提供使用綠電的稅收優惠或補貼,降低消費者使用綠電的成本,或是宣傳使用綠電的好處及具體參與步驟,使消費者能夠更容易踏入該領域。
👉綠電成本較高
綠電轉供價格也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國際原物料價格、政策的不確定性、能源效率及供需等。而綠電轉供技術的推廣,是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智慧電網、儲能系統和雲端平台等。
對於缺乏初始投資資金的投資人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而對於一般綠電用戶而言,臺灣過去三年多數綠電轉供價格也有逐年升高趨勢,若非身為須強制履行義務的用電大戶,一般企業或家庭可能也會因為成本費用高昂而放棄。
針對此問題,臺灣政府也正積極推動多項解決方案,並加速綠電普及,包含: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者進入市場。企業亦可透過綠電轉供、直供交易及再生能源售電業等方式購買綠電,增加選擇彈性。
此外,台電也於2025年推出「RE30」,將電力依綠電含量區分為純綠電、低碳電與一般電力3種。並將其設立不同價格,甚至提供早鳥優惠,這種推出更多元商品種類的方式,也有助於讓不同需求的用戶有更符合自身應用及預算的選擇。
👉市場透明度不足與價格不確定性
除了綠電價格較高之外,目前臺灣尚未建立完善的電力批發市場,使得綠電的市場價格未能充分反應真實供需情況。許多市場價格也尚不清晰,一個完善的電力市場應具備清晰的價格與透明的交易資訊,讓消費者與企業能更準確預測並規劃成本。
因此,公開透明的電價訂定機制及定期公布市場交易資訊,是提升綠電轉供市場整體吸引力與可信度的關鍵之一。如此一來,才能降低參與者因風險與不確定性而卻步的情況發生。想要幫助自家企業順利進行綠色轉型,卻不知道該找誰幫忙?那就快到聯絡我們填寫表單,或到知識中心了解更多綠電相關內容,以獲取更多詳細資訊喔!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
掌握數據力!曼谷捷運靠「能源數據」,驅動洽圖洽地下商圈能源數位轉型
奇美、長春、台聚打團體仗,聯手造再生能源購售電平台搶綠電!買電難題怎麼解?
台電「RE30低碳電」全攻略!每度4.82元起,供應額度16.6億度,企業購電上限1億度
泓德旗下星星電力助三型電廠轉供綠電!創業界最高速完成多對多轉供首例
Tesco agrees largest UK corporate PPA for solar power in landmark infrastructure project